报告人 湘雅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官网 职称
会议时间 2024年1月 会议位置
学院

近日,湘雅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敲黑板!一起看看2024年1月的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根据湘雅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官网等整理。

湘雅医院皮肤科陈翔/邓广通团队在国际顶刊连续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皮肤肿瘤与银屑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皮肤健康与疾病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陈翔/邓广通教授团队成员在《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IF=21.1),《Redox Biology》(IF=11.4,2篇),《EClinicalMedicine》(IF=15.1,高被引前1%),《Journal of infection》(IF=28.2,2篇),《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IF=12.7,高被引前1%),《MedComm》(IF=9.9)等期刊上,围绕细胞死亡与皮肤肿瘤及炎性疾病,连续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并受邀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F=39.3)杂志围绕肿瘤与铁死亡撰写长篇综述。

团队前期阐明了BET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等肿瘤的促凋亡效果及联合用药方案(Theranostics, IF=12.4,2020;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IF=10.6,2022;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IF=12.8,2023)。团队进一步发现BET抑制剂可以通过下调AKR1C2增敏黑色素瘤的铁死亡,从而达到与免疫治疗联合用药的效果。该研究型信件以“BET inhibitors potentiate melanoma ferroptosis and immunotherapy through AKR1C2 inhibition”为题发表于《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杂志。

为了增强黑色素瘤的铁死亡,团队通过抗肿瘤药物与铁死亡诱导剂的联合筛选发现,劳拉替尼可以有效增敏黑色素瘤铁死亡,机制上发现劳拉替尼通过竞争性抑制IGF1R,从而下调PI3K/AKT/mTOR信号通路,阻碍SREBF1的入核及SCD的表达,进而减弱MUFA-PL对铁死亡的抑制效果,增强铁死亡激动剂治疗的敏感性,达到协同治疗黑色素瘤的效果。该长篇论著以“Inhibiting SCD expression by IGF1R during lorlatinib therapy sensitizes melanoma to ferroptosis”为题发表于《Redox Biology》杂志。

此外,为了解析双硫死亡在肿瘤进展和药物敏感性中的作用,团队通过评估33种癌症类型的大约10,000个肿瘤样本的双硫死亡状态,揭示了其对于患者的预后价值,并通过实验证明诱导肿瘤细胞双硫死亡的发生可以提高黑色素瘤等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为双硫死亡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该长篇论著以“Molecular landmarks of tumor disulfidptosis across cancer types to promote disulfidptosis-target therapy”为题发表于《Redox Biology》杂志。

铁死亡是一种由铁离子依赖的脂质过氧化过度积累引起的新型调节型细胞死亡。依托团队在铁死亡领域的工作,受邀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撰写题为“Ferroptosis in cancer: from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therapeutic strategies”的长篇综述,系统概述了铁死亡在癌症中的作用,包括分子机制,生物学功能、调控途径以及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总结了靶向铁死亡在免疫治疗、放疗、系统治疗等的作用,最后讨论了铁死亡检测的标志物,当前的挑战和铁死亡在癌症治疗中的方向。文中,也重点强调了肿瘤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代谢紊乱息息相关,率先提出黑色素瘤是一种代谢驱动和代谢重塑的恶性肿瘤,靶向铁死亡对于黑色素瘤的治疗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湘雅医院皮肤科李捷/陈翔/彭聪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肠道菌群参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的新机制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李捷教授、陈翔教授、彭聪教授和德国Charité医学院Marcus Maurer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JCR Q1, IF=16.6)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Gut microbiota facilitate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的原创性研究。湘雅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及通讯单位。湘雅医院朱蕾博士、简星星副研究员、周冰静博士以及刘润秋副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

本研究率先揭示了CSU患者中益生菌、条件致病菌、短链脂肪酸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针对条件致病菌进行干预的CSU新治疗策略。本团队从2014年开始关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肠道菌群、代谢与免疫的机制研究及临床意义,目前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肠道菌群与慢性荨麻疹相关的一系列原创性研究4篇,揭示了肠道菌群参与不同类型慢性荨麻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发病的作用机制,为慢性荨麻疹这一顽疾开展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带来新的希望。


湘雅医院肖德胜/陶永光/刘双团队重要研究为肝癌诊治提供新分子靶点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理科肖德胜/陶永光/刘双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尖端科学,JCR Q1,IF=15.1)发表题为BRCC36 Deubiquitinates HMGCR to Regulate the Interplay Between Ferroptosis and Pyroptosis(BRCC36去泛素化修饰HMGCR调控铁死亡和焦亡间的相互交流)的原创性研究论文,陶永光教授、肖德胜教授、刘双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海燕为第一作者。

这一研究揭示HMGCR调控细胞铁死亡和焦亡间的相互交流,且BRCC36是HMGCR的去泛素化酶,进一步阐明BRCC36促进肝癌进展的功能机制。本研究将为进一步表征肿瘤异质性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为肝癌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原文链接:https://doi: 10.1002/advs.202304263


湘雅医院黄长盛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麻醉手术部黄长盛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5.1)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NFAT5-Dependent Astrocyte Swelling Alleviates Neuropathic Pain(抑制NFAT5介导的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可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报道了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黄长盛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外周神经损伤可导致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肿胀,这可能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转录因子NFAT5是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肿胀的关键因子。外周神经损伤可引起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中NFAT5表达升高,进而促进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水通道蛋白Aqp4基因的转录。因此,外周神经损伤后,NFAT5-AQP4信号通路介导了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肿胀变化。此外,极光激酶AURKB可通过调节NFAT5的磷酸化状态,增强其蛋白的稳定性和细胞核内的表达量,从而进一步调控Aqp4基因的转录。综上所述,AURKB-NFAT5-AQP4信号通路可能通过介导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该信号通路可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潜在靶点,对其治疗转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302916


湘雅医院申良方团队作为并列第一作者在《Cancer cell》上发表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新模式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主任申良方教授团队参与的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团队牵头的多中心鼻咽癌临床分期标准的相关研究,建立了鼻咽癌分期新标准,。该研究成果以“Refining the 8th edition TNM classification for EBV relat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EBV相关鼻咽癌第八版TNM临床分期修订)”为题,在《Cancer Cell》(IF=50.3)上发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早期颅底骨质受侵的T3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1.9%,显著优于其余T3患者(88.8%),且与T2患者相似(91.5%)。因此,建议将轻度颅底骨质受侵降为T2。颈部严重淋巴结包膜外侵(即3级包膜外侵,肿瘤突破淋巴结包膜侵犯淋巴结周围邻近结构)患者往往临床预后较差,治疗后极易发生复发转移。研究发现原淋巴结分期为N1和N2患者中严重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和77.1%,与N3的78.7%接近。因此,建议严重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升级为N3。对于转移性鼻咽癌,初诊超过3个远处转移灶或存在肝转移的患者预后明显低于其他初诊转移患者。故而,建议进一步按远处转移灶个数和有无肝转移将M1分为M1a和M1b两期。该研究针对现行国际通用的AJCC/UICC鼻咽癌第八版临床分期系统,首次提出修订建议,有望被新版分期系统采纳,指导未来全球临床治疗。


湘雅医院侯军委/张欣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GSDMC介导的癌细胞焦亡增强PARP抑制剂疗效原创性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欣教授、侯军委研究员联合中国医药大学(台湾)洪明奇院士在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题为《Gasdermin C sensitizes tumor cells to PARP inhibitor therapy in cancer models》的原创性研究。

团队首先分析了TNBC中GSDMC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相关性,结果发现GSDMC在TNBC患者组织中高表达,并且表现出更好的PARPi治疗效果。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GSDMC/caspase-8介导的CCP显著增加TNBC肿瘤细胞对PARPi的敏感性,且不受BRCA缺失的影响。GSDMC介导的CCP通过增加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毒性和记忆T细胞浸润,以免疫依赖性方式引起持久的肿瘤消退。即使15%的CCP便足以使肿瘤细胞对PARPi敏感。

此外,T细胞释放的颗粒酶B(GZMB)激活caspase-6,后者也可切割GSDMC诱导CCP。团队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肿瘤微环境中的IFN-γ可以上调肿瘤细胞中GSDMC的表达,进而增强PARPi和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由此形成的feedforward环路放大了PARPi的抗肿瘤效果。除了乳腺癌,团队还在黑色素瘤、结肠癌、肝癌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类型中均发现GSDMC对PARPi治疗的增敏作用,提示GSDMC是PARPi治疗癌症的通用标志物和靶点。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883181/


湘雅二医院阮溦团队在药物靶向缺氧诱导因子(HIF)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副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健康科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麻醉学、重症医学和疼痛医学科助理教授阮溦医生,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评论药物发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120.1)上发表了题为“针对低氧诱导因子的治疗机会与挑战(Targeting hypoxia-inducible factors: therapeutic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科学综述。

文章深入探讨了HIFs(低氧诱导因子)的生化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药理学手段来激活或抑制HIFs的分子策略。HIFs是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对于多细胞生物适应有限氧气供应至关重要。文章指出,HIF的激活和抑制已成为各种人类疾病的治疗靶点。HIF激活可导致包括刺激红细胞生成、在低氧环境中优化细胞代谢以及在缺血和炎症期间的适应性反应。同时,HIF的抑制已被研究用于治疗各种癌症、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和肺动脉高压。阮溦的科学综述对HIF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深入的阐述,突出了药物靶向HIF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这篇文章为医学界提供了有关HIF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机会的重要信息,有望在未来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产生积极影响。


湘雅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龚朝建课题组发表槟榔相关口腔鳞癌空间多组学图谱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龚朝建副教授,联合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曾朝阳研究员、熊炜研究员团队,利用最先进的空间转录组和空间代谢组学平台,解析了槟榔相关口腔鳞癌发病新机制,相关论文“Spatial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Landscapes of Oral Submucous Fibrosis-Derived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its Tumor Microenvironment(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相关的口腔鳞癌及其肿瘤微环境的空间转录组及代谢组特征)”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影响因子:15.1)杂志。

该研究联合了最新的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与空间代谢组学(Spatial Metabolomics)技术,首次获得了OSF相关口腔鳞癌组织中癌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免疫细胞的空间位置信息及这些细胞内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率先揭示了部分OSF相关口腔鳞癌细胞在原位癌区域内发生部分上皮-间质转化(Partial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pEMT),最终获得成纤维细胞样表型并参与胶原沉积,同时展示了该过程中肿瘤微环境中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该研究发现了OSF相关口腔鳞癌具有以多胺代谢异常为代表的代谢重编程现象,后者可能在促进肿瘤发生和免疫逃避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该研究的空间多组学数据为破译OSF相关口腔鳞癌的机制以及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306515


湘雅二医院周后德团队阐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序贯治疗方案

近日,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性骨病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周后德教授团队在LANCET子刊eClinicalMedicine(《电子临床医学》)(IF=15.1)发表题为“Safety and efficacy of sequential treatments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绝经后骨质疏松序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状荟萃分析)”的论著。

本研究首次全面评价了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所有序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推荐从一种抗吸收药物序贯转换到另一种抗吸收药物、从促骨形成药物转换为抗吸收药物方案作为有效且安全的序贯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序贯治疗实践中合理用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参考。


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李源团队连续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个膀胱癌保膀胱治疗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泌尿外科李源教授团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译名《先进材料》,5年平均IF=30.2)上发表了题为“一种同时抑制PD-L1/TGF-β1并激活cGAS-STING通路以攻克放射免疫治疗抵抗的纳米佐剂(译名)”的论文。该团队致力于医工交叉研究,成功研制了一种增效膀胱癌放疗疗效的纳米药物,有望为晚期膀胱癌患者行保留器官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手术方式,但由于术后常常需行尿流改道,会给患者的心理及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该团队通过发现膀胱癌抵抗保守治疗的分子机制研制了一种纳米药物,弥补了临床上膀胱癌放疗、免疫治疗所面临的敏感性差等缺陷,使保膀胱的概率大大增加,有望提高膀胱癌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

几乎同时,李源教授团队在纳米材料顶级期刊《ACS nano》(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期刊,5年平均IF=17.1)发表了题为“干扰线粒体的纳米体系同时抑制程序性死亡配体-1和转化生长因子β以攻克光动力免疫治疗抵抗(译名)”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该文详细阐述了该团队研制的一种辅助膀胱癌光动力治疗的药物。

光动力作为一种治疗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治疗方式,对某些患者疗效不能令人满意。该团队首先发现了膀胱癌光动力治疗的缺陷与分子机制,进而研制了一种七甲川花菁类他莫昔芬纳米体系。该药物克服了临床上膀胱癌光动力治疗激活策略成本高昂、无肿瘤组织靶向蓄积与治疗能力、毒副作用大的缺陷,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方式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高效的策略。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202304328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3c10117


湘雅三医院周建大团队在治疗MRSA感染创面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芙蓉实验室周建大教授课题组和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侯红帅教授团队合作,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化学工程杂志》(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5.1)上发表题为“多功能碳量子点装饰自愈水凝胶用于高效治疗超级细菌感染伤口(Multifunctional Carbon Quantum Dots Decorated Self-Healing Hydrogel for Highly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uperbug Infected Wounds)”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五味消毒饮中药复方来源的多功能碳量子点(CQDs)联合自愈水凝胶来治疗MRSA感染创面。

本研究通过一步水热法以中医药传统复方五味消毒饮为底物合成碳量子点,既能够有效对抗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感染,又能具有清除多种自由基和抗炎症因子的能力。同时借助氧化海藻酸钠(OSA)和羧甲基壳聚糖(CMCS)之间形成席夫碱键制备了多功能CQDs修饰的自愈水凝胶用于创面局部用药。动物实验结果证明了CQDs/水凝胶平台是促进MRSA感染创面愈合的绝佳候选药物。


湘雅三医院王建刚团队/陆瑶课题组联合研究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管理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建刚教授联合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心血管内科博士生导师陆瑶教授课题组在环境顶刊《全球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5y IF:10.75,中科院一区)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研究发现PM2.5长期暴露可显著增加糖尿病早发风险,体重指数变化是此关联中最主要的中介因子(Long-term PM2.5 exposure and early-onset diabetes: Does BMI link this risk?)”。

王建刚教授、陆瑶教授创新性地聚焦我国高污染地区长期暴露于大气PM2.5环境下和糖尿病早发的关系,同时探讨了代谢相关指标在其中的潜在机制。本次发表的论文揭示,PM2.5长期暴露可显著增加糖尿病发病和早发风险,这种相关性在男性、年轻(≤45岁)、瘦(BMI < 24 kg/m2)、缺乏运动、吸烟和没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病史人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鉴于我国目前同时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糖尿病流行双重威胁,本研究的发现可为制定有效的公共健康和环境卫生政策科学依据。


湘雅三医院泌尿外科王龙/刘建业等在膀胱癌二次电切无创评估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泌尿外科在《临床和转化医学》(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0.6)发表了题为“基于尿液DNA甲基化的风险分层模型筛选膀胱肿瘤二次电切术的患者(Urinary DNA methylation-based risk stratification model to triage patients for repeat 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s)”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通过湖南省多中心队列,创建了一种基于尿液DNA甲基化新型无创风险评估模型,该模型在检测残余肿瘤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准确性(AUC=0.97,灵敏度为95.83%,特异性为92.59%,阴性预测值为98.06%)。应用此模型,外部验证队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患者(46例中的29例;63.04%)可避免再次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仅1人(3.45%)有遗漏的残留肿瘤风险。该风险分层模型是筛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二次电切的潜在工具,可减少了不必要手术的痛苦和相关费用,为泌尿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湘雅三医院汪赛赢/段开明团队在权威期刊发表右美托咪定防治产后抑郁的原创临床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汪赛赢、段开明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3.8)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Effect of Dexmedetomidine 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Women With Prenatal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右美托咪定对产前抑郁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该研究是课题组一系列针对a2AR在产后抑郁防治中作用的延续(PMID:34306020, Front Genet,2021; PMID:31411762, Pharmacotherapy,2019),在产前抑郁人群中进一步证实了产后早期给予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良好,其抗抑郁作用可能与BDNF上调和(或)下调pro-BDNF有关。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53252


湘雅护理学院张静平精神心理护理研究团队在JAMA Pediatrics发表原创性论著

近日,湘雅护理学院张静平教授指导的精神心理护理研究团队在JAMA Pediatrics(IF:26.1)发表题为“Problem-solving Skills Training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alth Condi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的原创性论著,该论文同时被选为当期JAMA Pediatrics的编辑精选文章并荣登网站封面。

该研究通过纳入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评估问题解决训练能否改善慢性病患儿、患儿父母及其家庭的心理社会适应。问题解决训练通过帮助研究对象建立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明确问题后讨论并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研究结果表明问题解决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慢性病患儿及其父母的心理社会结局,扩展了现有的证据,强调了问题解决训练在促进家庭适应方面的前景,并且建议将问题解决训练作为今后慢性病患儿父母心理社会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响应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要求,通过问题解决训练提升慢性病患儿父母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患儿、父母和家庭早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并最终助力慢性病儿童的健康成长。

原文链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fullarticle/2813282


附属肿瘤医院欧阳取长等参与发表关于三阴乳腺癌治疗新成果

近日,由永兴集团app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欧阳取长等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一项随机3期临床试验:特瑞普利单抗联合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三阴性乳腺癌》(《Toripalimab plus nab-paclitaxel in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IF=82.9)上发表,这是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利用以上两种药物治疗转移性或复发性三阴性乳腺癌的重要研究成果,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延长生存期以及诊疗康复提供了崭新的策略和前景。

研究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改善了2.8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5%。PD-L1阳性患者以及意向性治疗人群(ITT)的总生存期得到改善,生存风险更低。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该研究为PD-L1阳性患者的初治转移或复发转移性三阴乳腺癌患者提供了颇具前景的治疗新策略。


附属肿瘤医院邬麟/王文祥团队参与的非小细胞肺癌围手术期治疗Ⅲ期临床研究成果在《JAMA》主刊上发表

近日,由附属肿瘤医院邬麟教授和王文祥教授等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的Ⅲ期研究(NEOTORCH)在国际权威期刊《JAMA》主刊(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20.7)以“Original Investigation”形式发表了题为“Perioperative Torip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 Neotorc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围手术期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Neotorch随机临床试验)”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这是全球首个登顶JAMA主刊的肺癌围手术期(涵盖新辅助和辅助治疗)免疫治疗研究,也是全球首个PD-1抑制剂用于NSCLC围手术期治疗达到无事件生存期(EFS)阳性结果的III期临床研究,大力开拓了全球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新版图。

研究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可切除III期NSCLC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并在后续进行特瑞普利单抗单药巩固治疗,可以有效延长EFS,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0%,主要病理缓解率(MPR)和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也显著提高,分别高达单纯化疗的6倍和25倍;OS也呈现出获益趋势。Neotorch研究为我国临床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基于该研究取得的卓越成果,2023年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围手术期治疗并单药巩固治疗用于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成为我国首个获批的肺癌围手术期疗法,引领我国NSCLC围手术期免疫治疗迈入“3+1+13”新时代。


附属肿瘤医院邬麟团队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上发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白蛋白紫杉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腺癌的II期临床研究成果

近日,由附属肿瘤医院邬麟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为第一单位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中科院一区,,IF=15.1)发表了题为“Camrelizumab combined with apatinib and nanoparticle albumin-bound paclitaxel in lung adenocarcinoma (CAPAP-lung): a single-arm phase II study(卡瑞利珠联合阿帕替尼及白蛋白紫杉醇治疗肺腺癌(CAPAP-lung):单臂II期研究)”的原创性研究论文。这是首个无铂类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及抗血管药物在晚期肺腺癌一线治疗中的探索,为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潜在可选方案。

研究显示,该方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4.3个月,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为64.1%和89.1%,12个月总生存期(OS)率长达88.2%,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控的安全性,该研究还对疗效和毒性的预测标志物进行了相关探索。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和白蛋白紫杉醇的治疗新模式为EGFR/ALK突变阴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提供了颇具前景的治疗新策略。

a319f95d67376af5024abf5815dca39


附属肿瘤医院王晖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鼻咽癌肿瘤微环境系统综述

近日,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转化医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王晖团队长期致力于鼻咽癌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团队前期已在Cancer Cell、Cell Research、Cell Death & Disease等期刊发表研究性论文。近日,该团队刘怀副主任医师,王晖教授博后唐玲博士、李燕娴医师为第一作者,王晖教授,陈攀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杂志发表题为“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urrent views o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s impact on drug resistance and clinical outcomes”的综述,系统综述并深入探讨EB病毒诱导的鼻咽癌背景下的肿瘤微环境,并着重强调其在调节细胞间通讯和塑造治疗反应中的关键作用。此外,该综述还对药物耐药机制和可能的逆转策略进行了简明总结,特别是与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相关的策略,并讨论了与鼻咽癌相关的最新临床试验的进展。

1706748547493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254110/


附属儿童医院肖政辉/赵红梅等解析儿童难治性复发性息肉单细胞图谱

近日,永兴集团app附属儿童医院儿科医学研究所联合消化营养科团队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中科院1区,IF=10.6)发文,题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cellular microenvironment in three different colonic polyp subtypes in children”的最新原创性成果,首次绘制了儿童多种难治性、复发性结肠息肉单细胞图谱,系统揭示儿童结肠息肉局部微环境特征并提出潜在治疗新策略。

上一篇:湘雅2024年2月科研成果一览

下一篇:湘雅2023年12月科研成果一览

版权所有 永兴集团app - 永兴集团app最新版  

办公室电话

电话:0731-82650001  网址:xysm.csu.edu.cn
湘ICP备05005659号-1 湘教QS3-200505-0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