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人 湘雅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官网 职称
会议时间 2024年9月 会议位置
学院

近日,湘雅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敲黑板!一起看看2024年9月的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根据湘雅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官网等整理。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合作成果发表于《Science》杂志

近日,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所的谭跃球教授课题组,与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郑科教授和郭雪江教授及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林明焰副教授合作,在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题为The Landscape of RNA-Binding Proteins in Mammalian Spermatogenesis(“哺乳动物精子发生RNA结合蛋白质全景图谱”)的研究论文(Research Article)。

南京医科大学郑科教授等分离了小鼠的精原细胞、粗线期精母细胞和圆形精子细胞,并进行了RNA相互作用组捕获(RNA interactome capture, RIC),建立了较完整的精子发生RBP图谱,发现了那些具有从前未知的RNA相关活性、特异于减数分裂和精子变形阶段发挥功能的RBP;展示了RNA结合蛋白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多层次动态性,涵盖了蛋白质组表达模式、蛋白质组-转录组同步/非同步性、相对RNA结合活性和核糖核蛋白(RNP)协同行为;并用RBDmap方法进一步捕获睾丸RNA交联肽,用以筛选RNA结合结构域和非结构域元件,进而用多种方法对其普遍性、特性、功能等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和实验研究。谭跃球教授、博士生蒙岚岚等成员,与南京医大团队一起分析了精子发生的蛋白质组学数据,并结合男性不育样本基因组学结果,在系统层面上揭示RBP对人类精子发生的突出作用及ER基序等非结构域元件的潜在临床致病性,揭示RBP图谱在男性不育领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李捷团队在国际顶刊连续发表慢性荨麻疹和特应性皮炎高水平论文

近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李捷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中科院分区Q1, IF=16.6)、《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杂志)》(中科院/JCR分区Q1,IF=14.6)、《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amy of Dermatology(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中科院/JCR分区Q1,IF=13.8)、《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英国皮肤病学杂志)》(中科院/JCR分区Q1,IF=11.0)、《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 Venereology(欧洲皮肤性病学会杂志)》(JCR分区Q1,IF=9.2),以及《MedComm(美康)》(JCR分区Q1, IF=10.7)、《Frontiers of medicine(医学前沿)》(JCR分区Q2, IF=9.93)、《Life Sciences(生命科学)》(JCR分区Q1, IF=6.78)以及《Clinical Reviews in Allergy & Immunology(过敏与免疫学临床评论)》(中科院/JCR分区Q1, IF=10.82)上连续发表多篇慢性荨麻疹和特应性皮炎高水平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包括:围绕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新靶点开展研究;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湿疹、结节性痒疹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发表一系列真实世界研究成果;总结Jak1抑制剂乌帕替尼和阿布希替尼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


沈璐团队绘制了中国人群额颞叶痴呆致病基因突变谱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副主任沈璐教授团队在神经病学领域顶级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IF=13)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tic spectrum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accuracy of four plasma biomarkers in 248 Chinese patients with frontotemporal dementia(248例中国额颞叶痴呆患者的遗传突变谱特征和4种血浆生物标志物诊断效能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额颞叶痴呆(FTD)患者的临床、遗传突变谱和血浆生物标志物特征,也是目前国内单中心报道致病基因突变频率最高的FTD临床队列,首次提出C9orf72动态突变是中国FTD患者最常见的致病突变。

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002/alz.14215


李津臣/李滨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生物学衰老背后的代谢组学全景图谱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信息中心李津臣教授、李滨副研究员团队与伦敦国王学院社会、遗传与发育精神病学中心Julian Mutz教授合作在国际著名综合类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4.7)以论著形式发表了题为”A metabolomic profile of biological aging in 250,341 individuals from the UK Biobank (基于UK Biobank队列250,341参与者绘制的生物学衰老背后的代谢组全景图谱)“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生物学衰老背后的代谢组学变化十分复杂。在本研究中,团队分析了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250341名参与者的325个核磁共振(NMR)生物标志物,识别出了54个与全因死亡率相关的代表性衰老标志物。进一步地,团队利用95372名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WGS)数据,对325个衰老代谢标志物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并通过多变量孟德尔随机化(MVMR)分析,发现了439个具有潜在因果关系的“衰老代谢物-衰老相关疾病”组合。为了精准量化衰老状态,团队开发了一个代谢组学衰老评分,其在预测死亡风险方面优于其他衰老指标,并表现出区分加速衰老群体和改善疾病风险预测的强大潜力。通过对13263名个体的随访数据的纵向分析,计算了代谢组学衰老速率,提供了更精细的衰老评估参数,并识别出了潜在的“抗衰老”和“促衰老”NMR代谢标志物。总体而言,该研究绘制了生物学衰老背后的代谢组学全景图谱,突显了代谢组在个性化衰老监测和早期疾病干预中的潜力。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2310-9


刘遂心团队在《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发表运动改善老年肌少症原创性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刘遂心教授团队围绕高强度间歇运动治疗肌少症的作用及机制,在《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恶病质、肌少症和肌肉杂志)(五年平均IF:10.6)以原创论著形式发表了“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Mitigates Sarcopenia and Suppresses the Myoblast Senescence Regulator EEF1E1”(高强度间歇运动改善肌少症并抑制成肌细胞衰老调节因子EEF1E1)。

刘遂心团队首先通过随机交叉试验观察成年人血浆蛋白质对HIIT与MICT不同的组学反应,发现了21个HIIT特异性血浆调节蛋白,其中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 (EEF1E1)在DNA损伤应答和细胞衰老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进一步地,运用肌少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老年肌少症患者血浆EEF1E1表达水平较对照组老年人明显升高,且EEF1E1水平与骨骼肌指数和握力相关;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老年鼠及年轻鼠HIIT和MICT干预,发现老年鼠相较于年轻鼠在骨骼肌中表现出更高的EEF1E1水平,伴随着较低的肌肉质量和力量,且HIIT更有效地降低了老年鼠EEF1E1的表达,减轻了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衰退和萎缩;抑制EEF1E1可以有效延缓成肌细胞衰老,反之过表达或添加重组EEF1E1则加速细胞衰老。本研究提示HIIT可作为预防和治疗肌肉减少症的一种有前途的干预方法,EEF1E1可能是其中发挥作用的关键靶点。

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002/jcsm.13600


湘雅医院皮肤病医院团队在《柳叶刀》发表中老年女性皮肤疾病防治新观点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病医院/芙蓉实验室研究团队基于近十年的自然人群及皮肤病专病队列的系列研究成果,并结合国际相关领域最新进展,提出了中老年女性皮肤疾病分年龄段实现精准防治的新观点。相关成果以专题评述形式,于9月25日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陈翔教授和沈敏学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肖易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

该团队在自主建立的中国人自然人群及皮肤病专病队列的研究基础上,率先在国际上提出绝经年龄过早和内源性雌激素暴露总量减少是晚发型女性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等皮肤病的特异性病因,且这一因素在导致疾病的可控病因中占据首位,为实现疾病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加拿大风湿病协会主席Vinod Chandran教授等著名学者对其研究进行了专题评述,认为该新发现为晚发型女性银屑病的病因及干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经后续针对多种晚发型炎症性皮肤病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该团队在The Lancet杂志指出:更年期后女性的激素稳态及免疫系统发生显著变化,或是导致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炎症性皮肤疾病出现晚发高峰的重要病因。这些疾病的晚发高峰与雌激素稳态及下降密切相关,而这一重要临床现象此前未被系统报道和关注。此外,该文还指出,更年期作为女性衰老的典型生理学事件,不仅是生理转变的过程,还涉及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对中老年女性皮肤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医学界应拓宽对晚发型炎症性皮肤病的认知,关注中老年女性皮肤健康的差异化防治策略,以期改善该人群的整体皮肤健康状况。该文发表不仅展示了湘雅医院在皮肤病学领域的研究实力,也为全球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原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4)01711-2/fulltext


黎志宏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杂志发表综述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肿瘤模型与个体化诊治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诊疗装备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黎志宏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JCR Q1;中科院一区Top,IF=27.7)发表综述“Cancer therapy resistance mediated by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biological mechanisms to 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implications”。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一个多样化基质细胞群,它们在癌症进展和患者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AF可通过产生胞外囊泡(EV)、多种分泌因子和代谢产物与癌细胞广泛互动。该文系统总结了CAF衍生的EVs在介导癌症对化疗、靶向治疗药物、放疗和免疫疗法的耐药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和详细的分子机制,还讨论了CAF衍生的EVs在癌症临床治疗中作为新靶点和临床生物标志物的治疗潜力,从而为提高癌症疗效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原文链接:https://molecular-cance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3-024-02106-8


王冰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原创性丝素神经导管用于治疗脊髓损伤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王冰教授课题组在国际顶尖期刊《Advanced Materials》(自然指数期刊,中科院一区Top,IF=27.4)上发表了具有多细胞时空分布的仿生多通道丝素神经导管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基于临床重大问题的探索及医工交叉研究,成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仿生多通道丝素神经导管(BNC@MSCs/SCs),这一创新成果为脊髓损伤的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

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常导致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手段难以有效实现神经功能康复。针对这一难题,脊柱外科团队基于脊髓神经解剖及组织排列结构的研究,结合仿生材料和组织工程先进技术,开发了一种具有多细胞时空分布的新型仿生丝素神经导管。这种导管通过改进的定向冷冻铸造策略制备,具有分层通道和对齐的孔隙结构,能够通过减少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元定向再生和髓鞘重建,进而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并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满意的结果。该仿生导管作为脊髓损伤修和相关神经再生应用的优秀候选者,具有进一步研发应用的潜力。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11628


袁凌青团队研究成果揭示了褪黑素对于血管钙化及衰老的保护作用

近日,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袁凌青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ve materials,IF18.0)上在线发表题名为《血管壁微环境:内皮细胞源性外泌体通过m6A依赖方式介导褪黑素抑制血管钙化和衰老》(Vascular wall microenvironment: endothelial cells original exosomes mediated melatonin-suppressed vascular calcification and vascular ageing in a m6A methylation-dependent manner)的重要研究成果。

该研究发现从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揭示了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内皮细胞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参与血管重塑;褪黑素通过血管壁微环境中内皮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抑制血管衰老和钙化;内皮细胞外泌体通过运载miR-302d-5p介导褪黑素抑制血管衰老和钙化的作用;褪黑素诱导的内皮细胞中miR-302d-5p的成熟依赖于WTAP/HNRNPA2B1/DGCR8介导的m6A甲基化通路。


董政团队在《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发表综述文章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董政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中科院一区Top,IF=12)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microRNAs in kidney diseases: Regulation, therapeutics, and biomarker potential”的系统综述。该文章详细阐述了microRNAs在肾脏疾病中的调控机制、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以及作为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前景。

肾脏疾病,包括急性肾损伤(AKI)和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范围内影响数百万患者的重大健康问题,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且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microRNAs作为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其生物学功能逐渐被深入揭示。大量研究表明,许多microRNAs在肾脏疾病的进程中呈现异常表达,且这些异常表达的microRNAs在调控炎症、细胞凋亡和纤维化等病理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虽然目前针对肾脏疾病中microRNAs的靶向治疗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但多种以microRNAs为靶点的小分子化合物和核酸药物在前期实验中展现了显著的治疗潜力,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未来,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转化,microRNA靶向疗法有望为肾脏疾病的治疗带来全新的突破和希望。


郎兵团队发现孤独症的发病新机制

近日,国际医学知名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中科院一区,IF =11.4)在线发表了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郎兵研究员团队题为“Haploinsufficiency of intraflagellar transport protein 172 causes autism-like behavioral phenotypes in mice through BDNF”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本项研究首次报道初级纤毛相关基因Ift172缺陷通过下调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影响大脑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等进一步促成了小鼠自闭症样行为的发生发展,为孤独症和巴尔得–别德尔综合征(BBS)共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病理机制和治疗靶点。

IFT172于2015年鉴定为第20个BBS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人类BBS。77%的BBS患者同时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但共病机制不明。本研究紧扣这一临床悬而未解的问题,对该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首次发现BDNF是Ift172的下游靶分子,且利用小分子化合物激活BDNF信号通路可以完全纠正Ift172+/-小鼠的孤独症样行为,为BBS与ASD的共病机制提出了独到见解,具有重要的临床转化价值。


湘雅二医院骨科团队从免疫机制和临床应用的角度阐述三级淋巴结构(TLSs)在癌症中的作用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涂超副研究员与肿瘤科贺莎莎副研究员在《MedComm》(影响因子10.7,JCR Q1区)在线发表题为“Tertiary lymphoid structures in cancer: immune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癌症中的三级淋巴结构:从免疫机制到临床应用)的综述。

恶性肿瘤是全球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传统治疗方式可能疗效有限且存在显著副作用。免疫疗法在多种肿瘤中已展现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在免疫原性低或免疫抑制微环境的肿瘤中,如肉瘤中,效果并不理想。三级淋巴结构(TLSs)对免疫疗法敏感,并且与肿瘤患者生存率的提升相关。然而,TLSs在肿瘤中的免疫机制和临床意义尚不明确。该文系统综述了癌症中TLSs的组成、再生和免疫特征,并阐述了TLSs在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及软组织肉瘤等恶性肿瘤中的独特免疫反应。此外,该文还深入探讨了TLSs的临床应用,包括其作为治疗反应和预后的标志作用,及促进TLSs形成和成熟的策略等。总体而言,该综述旨在全面理解TLSs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并为癌症治疗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观点。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co2.489


张东山团队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PRDM16过表达可减轻急性肾损伤进展:遗传学和药理学方法”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诊医学科、急诊医学疑难病研究所张东山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MedComm》(中科院分区Q1,IF=10.7)上发表了急性肾脏损伤领域的高水平临床及基础研究成果。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以肾功能在短时间内突然快速下降为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含有PR结构域的16(PRDM16)作为一种转录因子,最近与棕色脂肪的生物发生和心脏病有关。研究显示,PRDM16可抑制BUMPT(波士顿大学小鼠肾近端小管)细胞和HK-2(人肾- 2)细胞中缺血/再灌注(I/R)诱导的细胞凋亡。从机制上讲,PRDM16不仅与S100钙结合蛋白A6(S100A6)的启动子区域结合并上调其表达,还与其氨基酸945-949、957-960和981-984相互作用,通过抑制PKC-η活性和线粒体活性氧(ROS)产生来抑制p38MAPK和JNK轴。此外,顺铂和I/R刺激的AKI进展在PRDM16近端小管特异性敲入小鼠中得到改善,而在PRDM16敲除近端小管特异性小鼠中则加剧。综上所述,这些发现揭示了AKI中一种新的自我保护机制,即PRDM16调节S100A6/PKC-η/ROS/p38MAPK和JNK途径以抑制AKI进展。


湘雅二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团队发表DNA水凝胶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整形美容(烧伤)外科团队在生物材料期刊《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2023 IF=10.6, JCR Q1)在线发表了题为“DNA Hydrogels and their Derivative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

脱氧核苷酸(DNA)具有独特的可编程性和生物相容性,可被精确设计和编程以构建任意形状,作为生物材料具有独特的吸引力。DNA水凝胶是由交联DNA链组成的聚合物网络。由于DNA水凝胶具有可编程性、生物相容性和刺激响应性,因此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探索。本研究概述了DNA水凝胶技术的最新进展。本综述概述了DNA水凝胶的不同设计原理和制备方法,讨论了其特殊的物理化学特性,并重点介绍了DNA水凝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各种用途,如药物输送、生物传感、组织工程和细胞培养。最后,文章讨论了DNA水凝胶目前面临的困难及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4-02791-z


李家大课题组合作发现杆状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的宿主因子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刘佳课题组与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家大课题组合作,利用团队开发的膜蛋白组CRISPR/sgRNA文库首次鉴定了杆状病毒AcMNPV感染哺乳动物细胞的重要宿主因子EXTL3和NPC1,阐明了EXTL3和NPC1在杆状病毒粘附、进入及内体逃逸过程中的功能。该研究成果以“EXTL3 and NPC1 are mammalian host factors for 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infection”(EXTL3和NPC1是AcMNPV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的宿主因子)为题,于9月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膜蛋白组CRISPR/sgRNA文库(SfCRISPR)进行了两轮筛选,确定了包括外泌素样糖基转移酶3(EXTL3)和NPC细胞内胆固醇转运蛋白1(NPC1)在内的几种杆状病毒候选宿主因子。通过机制研究发现,EXTL3参与硫酸乙酰肝素的生物合成介导杆状病毒的粘附和进入,NPC1则是介导杆状病毒与宿主的膜融合过程以及后续的内体逃逸过程。在体内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敲低Npc1基因的表达可以显著降低杆状病毒在小鼠肝脏中的转导效率。该研究首次系统鉴定了杆状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重要宿主因子,对其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发祥课题组与西湖大学合作揭示VCPIP1与P97/VCP相互作用调控高尔基体重组装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发祥教授团队联合西湖大学高海山研究员(于洪涛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表题为《VCPIP1和P97/VCP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在有丝分裂后高尔基体重组装过程中的功能》(Molecular basis of VCPIP1and P97/VCP interaction reveals its functions in post-mitotic Golgi reassembly)的原创性学术论文成果。

本研究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技术,解析了VCPIP1-P97/VCP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该结构显示:三个独立的VCPIP1分子主要通过其功能未知的UFD1结构域直接与P97/VCP六聚体的C末端D2域结合。通过详细生化分析和复合物结构预测,本研究进一步证实:P97/VCP的N末端和C末端区域均能与P97/VCP相互作用。P97/VCP的C末端尾部与VCPIP1的N末端OTU结构域(残基40–464)结合,而P97/VCP的NTD(残基21–190)则同时与VCPIP1的UBL结构域(残基770–860)和IDR3基序(残基1025–1032)接触。在该复合体的冷冻电镜结构中,P97/VCP处于无核苷酸(apo)状态,其N末端结构域呈“UP”构象。VCPIP1的结合可能促进ADP从P97/VCP复合体的释放,从而为后续的ATP结合做好准备。此外,进一步的生化实验证实:VCPIP1与P97/VCP相互作用能促进P97/VCP与其辅因子P47的相互作用,进而增强其与底物SNARE复合物的亲和力,促进高尔基体的膜融合。VCPIP1 UFD1与P97/VCP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证明在细胞内对有丝分裂后期高尔基体重组装至关重要。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细胞内的有膜细胞器在细胞周期过程中动态变化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研究细胞分裂、细胞器功能以及开发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夏赞贤/张政等开发靶向递送siUSP33的脂质纳米颗粒一种抗新冠病毒新策略

近日,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赞贤团队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张政团队合作在AdvancedScience(IF=14.3)发表题为“Lung-TargetedLipidNanoparticle-Delivered siUSP33Attenuates SARS-CoV-2Replication andVirulence byPromotingEnvelopeDegradation”的研究论文。本研究聚焦于新冠病毒蛋白的去泛素化修饰,发现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3(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s 33, USP33)通过去泛素化修饰新冠病毒的E蛋白,增强了E蛋白的稳定性,进而促进了病毒的复制。基于此发现,本研究合成了装载siUSP33的肺部靶向脂质体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LNP),并在该材料中创新性地添加了可电离的阳离子脂质,以提高其肺部靶向性。该研究使用了两种小鼠模型(过表达人源ACE2蛋白的小鼠感染模型以及K18-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在活病毒感染条件下,证实了该策略在抗病毒和抗炎反应中的有效性,为治疗SARS-CoV-2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未来的研究应专注于优化siUSP33的递送系统,以进一步提高肺部靶向性和治疗效果。进一步研究USP33在其他病毒感染复制中的作用,可能为开发广谱抗病毒药物提供新的策略。


欧阳繁课题组合作成果发表于《The Lancet》杂志

近日,永兴集团app附属株洲医院心血管内科欧阳繁教授课题组,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高超教授、何兴强医生,及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志辉教授等合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同期发表了题为《Drug-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 with rescue stenting versus intended stent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e novo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REC-CAGEFREE I): an open-label,randomised, non-inferiority trial》的论著。该研究旨在评估DCB联合补救性支架植入对比直接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在治疗新发、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非劣效性。

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 DCB)是一种创新的介入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局部递送抗增生药物来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REC-CAGEFREEI是一项在中国43个研究中心进行的开放标签、随机、非劣效性试验.它聚焦于当前心血管治疗领域的热点与难点—-新发冠状动脉病变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通过严谨的设计、科学的实施,以及详细的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了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补救性支架植入与直接支架植入两种策略在新发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对于新发、非复杂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无论血管直径如何),采用DCB血管成形术加补救性支架植入策略在2年内DoCE方面未能达到相对于计划DES植入的非劣效性,这表明DES应继续作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病变特点以及长期预后来做出最佳决策。尽管本次研究未能证明DCB在2年内的非劣效性,但并不排除DCB在未来其他应用场景中的潜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DCB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适用性。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新一代的DCB可能会在药物传输效率、生物相容性和临床应用范围等方面取得突破,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在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上一篇:湘雅2024年10月成果一览

下一篇:湘雅2024年8月成果一览

版权所有 永兴集团app - 永兴集团app最新版  

办公室电话

电话:0731-82650001  网址:xysm.csu.edu.cn
湘ICP备05005659号-1 湘教QS3-200505-000204